-- Leo's gemini proxy

-- Connecting to ramax.flounder.online:1965...

-- Connected

-- Sending request

-- Meta line: 20 text/gemini; charset=utf-8

My Learning History of Linux Distros


從大二開始使用 Linux 至今已過了將近 20 個寒暑,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,要隨時抱著參考書一行一行地敲指令,到現在幾乎都是靠這個來謀生,如今回想起來,不知不覺已過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,很是感嘆。我想寫下我曾使用過的 Linux 發行版做為一個回憶的記錄。


2002:初學 Linux 時使用的是 RedHat Linux 6.2 + CLE (Chinese Linux Extension),主要是用來在 Pentium 133 的電腦上架設網路分享閘道器。那時的 RedHat Linux 尚未被拆分成 Fedora 與 RHEL。

2002: 後來在使用過程中覺得 RedHat Linux 對於套件安裝時的相依性處理不佳,安裝某套件前得先自行安裝所有的相依套件,太過麻煩,於是沒多久就轉換到當時更友善的 Mandrake Linux,其獨有的套件管理程式 urpmi 使得安裝套件變的相當方便。當時使用的桌面環境為 KDE 3[1]。

2004:在就讀研究所之後,開始轉換到 Debian,桌面環境改成輕量化的 XFCE[2] 與 WindowMaker[3]。沒多久就聽到同學推薦新興的、號稱對使用者友善的發行版,其名為 Ubuntu Linux。但那時僅限於聽說,並未真的去使用過。其間有短暫地試用 Gentoo,但也僅止於嘗鮮,並未認真用作開發環境。

2006:進入職場後,才開始轉換到 Kubuntu (預裝 KDE 的 Ubuntu),重回 KDE 3 的懷抱,並持續使用了 6 年。期間經歷 KDE 大改版至 KDE 4[4]。

2012:由於在 COSCUP 巧遇 openSUSE 攤位的契機,我轉換到了 openSUSE 這個相對冷門的發行版。原因是試用後發現 openSUSE 與 KDE 的整合度較 Kubuntu 更佳,而我又是長期 KDE 的使用者,於是一拍即合。接著我開始陸續將家中與辦公室中的電腦都換成 openSUSE,並持續使用至今。


[1]: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K_Desktop_Environment_3

[2]: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Xfce

[3]: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Window_Maker

[4]: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KDE_Software_Compilation_4


至目前為止,我使用 openSUSE 的時間已高過過去使用過的發行版了。雖然這期間也有試用過其他發行版如 Arch、Linux Mint、Manjaro、BunsenLabs、MX Linux 等,但都不如 openSUSE 來得順手。除了由於其低知名度,導致安裝某些軟體時不易找到對應的套件外,其他幾乎沒遇到什麼大問題。openSUSE 應該是目前為止唯一提供二種 flavor (rolling release 與 stable release) 的發行版 (Debian sid & stable 也可以算是吧?),能夠符合不同群體使用者的需要。在架設伺服器時,我會用 openSUSE Leap;在安裝開發環境時,我則會用 openSUSE Tumbleweed。不需要另外挑選不同的發行版來應對不同的情境,是我很喜歡 openSUSE 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

沒意外的話,我應該還是會繼續用下去。

-- Response ended

-- Page fetched on Sat May 18 04:06:02 2024